如今,不少网络语言已成为年轻人的常用语,其中有的生动活泼、富有创意,有的却低俗粗鄙。抵制低俗用语,净化网络环境,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。为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》,提出“坚决遏制庸俗暴戾网络语言传播,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环境”。
广泛传播创意新词
不同时代会产生不同的新词汇、新语言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,许多新词成为网络时代人们交流不可缺少的时髦语言。前不久,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“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”。其中,人们耳熟能详的“觉醒年代”“破防”等词在列。从2012年起,“十大网络用语”评选活动启动。通过了解入选的年度网络用语,人们就能感受近年来中国的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。
有网友评论说,“如果把语言比作一条流动的大河,网络语言使这条大河流得更欢快。”网络语言经常自我更新,高度贴近普通群众的生活和心理,其中不乏生动形象、新鲜活泼、富有创意的词汇,不仅记录了时代风貌,也丰富了语言文字库。比如,2010年“给力”登上《人民日报》头版头条,2012年,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第6版新增“粉丝”“山寨”“雷人”等热词。
“如果不经常上网,你都不知道学生们在说啥。”从教20多年的王老师对记者坦言,网络语言的更迭速度太快了!她举了个例子,有几次批改作文,发现有学生使用了“yyds”这样的字母组合,上网查了才知道是表达赞美之情。
年轻人是创造、使用、传播网络语言的主力军。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申小龙认为,网络语言是一种全新的、朝气蓬勃的语言文化现象,可以说是年轻人在虚拟空间上的“现代汉语”。网络语言不是几句网络流行语,而是在语音、词汇、语法上都具有特色的社会方言,那些鲜活贴切的表达恰恰体现了网友们的创造力。
共同抵制低俗用语
网络语言为平台赋能的同时,也带来了一些污染。长期以来,庸俗暴戾用语充斥网络,一些格调不高、品味低下的词语成为部分人的口头禅,令人反感,更引人担忧。
记者点开热门新闻、热门微博的评论区,一些低俗粗鄙的网络用语难免映入眼帘。资深编辑老杨告诉记者,现在每个人的文化水平、价值取向、认知水平不一,网络语言也难免鱼龙混杂。虽然不少平台建立了低俗内容屏蔽机制,但用户很容易通过谐音、字母缩写等方式避开屏蔽,继续发表低俗言论。
语言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。低俗的网络用语不仅会对社会语言生活产生不良影响,也将对汉语系统造成破坏。尤其需要注意的是,网络语言低俗化对青少年的危害性更大。语言承载思想,如果越来越多的低俗词汇根植于他们的语言词汇系统中,并且被挂在嘴边频繁使用,潜移默化中会污染心灵,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。
教育部发布的《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》聚焦网站中的跟帖评论,对国内影响较大的30个网站评论板块中低俗词语的使用情况做了调查,发现网评中低俗词语使用已成普遍现象,几乎每100个词中就有一个低俗词。报告一经发布,便引发社会对网络语言低俗化倾向的关注,自觉抵制网络低俗用语、保护共同的精神家园逐渐成为共识。
携手保护清朗空间
近几年,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举措整治网上违规行为,包括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,力求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。然而,在语言生活日益活跃的当下,促进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。
政府部门要把好第一道关。国家层面应从规范语言文字使用的角度,认真研究网络语言的生成机制和对现实语言的影响,列出并不断更新网络低俗用语负面清单,定期做“大扫除”。在完善立法的基础上,有关部门要在低俗用语发布、传播等各个环节加强监管。
“网站、平台要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审核、过滤和巡查机制,减少甚至避免不健康的语言文字传播出来。”老杨说。当前很多平台有用户投诉机制,他建议调动用户监督的积极性,发挥好该机制屏蔽庸俗暴戾语言的功能。
作为语言传播的重要桥梁,媒体在促进网络语言健康发展中有独特作用。虽然网络语言的传播效果较好,但对其也不可不加分辨、听之任之。媒体从业者要示范引导规范的网络语言,坚决向低俗网络用语说“不”。
“网络语言也是语言生活的重要组成,完全排斥它不现实也没必要,引导大家正确使用就好。”在王老师看来,每个人若能做到规范用语、文明讲话,低俗语言也就没有太大存活空间。“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态对我们好,也是为下一代考虑,谁不希望孩子们能生活在一个健康向上的环境中呢?”
关键词: